第529章 杨廷和干的好事 (第2/2页)
但是中国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有权利有影响力的人上下其手,将这个负担基本上都分给了,那些没权没钱的人
马小帅发现,明朝的官田和民田缴税是不一样的,最初的摊派方式非常公平,论田加耗,官田少摊或者不摊。因为读书人是可以免税的,尤其是有了功名之后,这样呢,那些本来应该出钱的有钱人,将这一部分分摊的费用,全部都分摊到了没有土地的人身上。
最底层的老百姓没有权利,也没有钱,负担越来越重,干脆就直接跑路,沦为流民,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就开始造反,反正不造反就得死,造反了还能多活几天。
在国家的税务表现出来的就是,征收上来的钱是越来越少,拖欠的比例是越来越多。杨廷和这人就不干人事,坏主意,是一个接着一个。
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杨廷和废止了论田加耗,改成统一比例收取,而且呢,还允许你拖欠,实际上是把朝廷的官田,纳入征收税务的范围,表面上看税收是上来了,实际上朝廷损失了更多的收入。
粮食容易亏空,因为在运输过程当中都会会有损耗,人吃的比较多,使用的运输工具也比较多,再加上风一吹也会减少重量,干脆都折算成白银,表面上看似降低了成本,降低了摊派,实际上是祸国殃民。
减少了大明官田收入,虽然增加了那么一点点税收,那就等于本来应该收入10块钱,从这10块钱里面征收了两块钱的税,按照正常来说,国家本来应该收入11块钱,现在只收入了八块钱,这两块钱的税虽然也加进来,但是以前收的税加进来肯定是11块,现在就变成了10块多,无形当中减少了很多税收,不用问问,这些钱又进了有些人的口袋。
老百姓对于平常基本上用的都是铜钱和散碎的银子,你要是给国家交税呢,就得用整锭的银子,有钱人家当然有这种银子,但大多数的人,都是农民,都是穷人,他们的钱都是散碎的铜钱,和散碎的银子,让你去钱庄里换,立马就会损失很大一笔手续费,让老百姓损失惨重,这就是杨廷和不干人事的证据。
杨廷和这个办法真的非常好,有权利的人和有钱的人都非常喜欢,他们大力推行这个政策,让这些贫穷的老百姓向他们借钱,印子钱一还三,一辈子借,三辈子还,子子孙孙都沦为了欠钱的奴隶。
杨廷和的做法,在自己的学生大力支持之下,因为所有的人都有好处,只有大明王朝,还有老百姓受到了伤害,可是这些人根本没有话语权,就算是说了也没有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