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哲学社会科学4 (第2/2页)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它是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但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即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无论人们是否感知到它,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例如,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社会领域中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等,都是客观实在的。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抽象性,使它能够涵盖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普遍适用的概念框架。
唯物主义对物质理解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形态,如金、木、水、火、土。在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比较直观和简单,他们试图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来解释世界的本原。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世界万物。这种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但它已经初步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然而,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无法解释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科学世界的微观结构,如原子、粒子等。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微观领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的最小单位,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但它仍然存在着缺陷。它把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绝对化,忽视了物质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物质世界。
3.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以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人为代表,认为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种观点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从更深刻、更全面的角度认识物质。客观实在性强调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同时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它既包含了物质的客观性,又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物质与物质范畴的定义及意义
1. 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一定义明确了物质的客观性和可知性。客观性是指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它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例如,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四季更替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知性是指物质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人类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可以逐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就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从对宏观天体的观测到对微观粒子的研究,都证明了物质的可知性。
2. 物质范畴的意义
物质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物质范畴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它为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核心概念,使唯物主义能够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物质范畴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出发点,让我们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事物,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来制定政策和规划,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