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第264章京市人 (第2/2页)
范晓娟先是没反应过来,等回过神来想起原来肖翠凤过来找马大姐取经。
马大姐这人挺好,绝对不计较小时候扯头发抓破脸这种旧事,还真是一五一十的跟肖翠凤讲,比如说成本节约吧,马大姐真的是从任何料子面都抠材料,说白了一个成本就是从材料面抠出来的,比如说蓝白校服,肖大姐让人从整块料子面排版,楞是抠的一点废料都没有。
比如说生产,马大姐的生产线面是有人专门负责剪裁,是专门的裁剪工人,那是一个岗位,换到肖翠凤那,就是各自裁剪各自的,个人干自己的活。
这样效率不就低了嘛。
“我跟讲道理,跟我讲难处,左右是改不了。”
“那怎么办?”范晓娟看了一报表,校服生产线的报表是真不好看:“这事还是要杨阳去沟通。”
“哎哟,杨阳那臭小子,我一跟他说,他就混不在意,难道他不靠生产线的奖金包发奖金?”
“这样吧,咱们别替人家『操』,等发了奖金们就知道差距了。”范晓娟说:“肖翠凤还会来找,有件事情帮我打听一,陈家杰是不是在跟们产线的一个姑娘在搞对象,我好像在外面见过他两轧马路呢,帮我打听打听那姑娘家什么情况。”
马大姐:“陈家杰跟我们产线的姑娘?”
“这事我不知道,我留一。”
“我记得是个新来的。”
“新来的,这批新招来了好几个呢。”马大姐想了想,确实想不起来有谁跟陈家杰走的近,知道陈家杰是范晓娟介绍来的,熟人家的孩子,既然范晓娟问起来了,就去多嘴问一句,没啥大事。
华英一年发五次奖金,按季度有奖金发,按年度还有,比如说成衣车间面,像普工二季度就拿了人均八百的季度奖,这个数据到了校服生产线就没那么好看,人均有一百八。
本来拿了奖金是件高兴事,可校服生产线的人都高兴不起来。
八百,一百八,一个季度就差距这么大了。
倒不是觉得公司厚此薄彼,就是算算这笔账,就闹的慌,之前没有发奖金就不觉得,之前肖翠凤不是想找马大姐取经学经验吗,大家都习惯以前那样干了,谁不想改,这事到肖翠凤那就打住了。
肖翠凤高兴不起来。
丢脸啊,比马向华低了这么多。
大家把希望都放在这,觉得要死命干,就能拿到更多的奖金,即不比成衣车间的多,不会比人家少太多,可是发完奖金就打了大家的脸。
能怎样,要不认命,要不就能改变。
之前有几个女工都是号称自己干了一辈子,改不过来的,口气面开始松动了。
“要不,咱们去找马大姐取取经吧。”
“是啊。”
“是吗,之前是谁说怕麻烦怕困难怕年纪大了学不会?”是肖翠凤不想进吗,回来跟这些人一讲,这些人就怕东怕西怕各种困难的,现在看见钱少了,实实在在的少了点东西了,就要去找马向华,跟马向华是什么关系,是能拉的脸去求对方的友好关系吗?
“肖大姐,我找了成衣车间的人问,人家就是比咱们快,做的活多,拿的钱多,这个咱们服气,可是要说咱们学不会,我就不服气了,马向华比我年纪还大,都能学会咱们怎么就学不会了?”
“哟,之前说怕这个怕那个的,好像不是们哦?”
“那是咱们以前不懂事,现在咱懂事了,我啥不怕,我就怕钱少。”
肖翠凤管听们讲。
呵,别等去求了马向华,这帮子人又给撂挑子,又不是傻子。
等到这帮子人憋足了劲,跑去敲响马向华的办公室门.......
——————
陈美华这阵子忙得很,去年一年干的介绍,还不如今年半年多,从家乡带出来的姐妹都不够,现在要招外地用工。
这办公室拉了电话线,还配了bp机。
陈美华还赶了个时髦,配了中文的bp机,有人传呼会在bp机的屏幕显示出来,八十年代配个这玩意老贵了,那会是大老板们的标配,现在有了大哥大,bp机就变得平民化起来,这不贵,就几百块钱。
可却是方便了好多,有人找在寻呼台留个话就好了。
陈美华这电话就没断过,一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是在接电话,电话铃一响,习惯『性』接起来:“您好,家家乐家政中介为您服务。”
电话那头传来老娘的音:“说啥呢,啥过家家的?”
老娘有点耳朵聋。
陈美华说:“家家乐,是我那中介公司的名字。”
还洋气了,还开公司了,老娘是很得意的。
女带了那么多人出来打工,村人都敬重,就算子女都不在身边,这老太太太太都有人过去看一,身子骨还行,还在老家种菜种玉米养鸡呢,过年回去的时候,许燕还带了七八鸡和几百个鸡蛋过来,说是老娘养的吃不完。
“那啥,我跟说啊,把美凤带出来赚点钱嘛,听人家讲,在外面赚了大钱。”
“美凤!”美凤是陈美华舅舅家的表妹,懒得很。
屋外正在扫地的许燕一个劲摆手,要拒绝。
这婆婆是,先是找,没答应就去找陈美华去了。
陈美华假装自己没听到,跟聋子老娘随便糊弄几,就说自己忙把电话先挂了。
bp机是响了,低头一看还是个要回电话的信息。
陈美华没着急回电话,而是跟嫂子说:“我跟小范提了,就杰子那事,我给留意一,杰子现在干的好,们一家三口有奔头。”
可不是,许燕是这样想的。
最开始出来,就想挣个万把块钱,回老家先把房子给起,给杰子相看个媳『妇』。
但面就变了。
来看到别人在城头买房,尤其是听妹妹讲范晓娟买房的经历,许燕就动了点思,听说小范最开始买房都是一间一间买,那小院是被凑了好久凑齐的。
这胡同面分三六九等,有好点的,就有差点的,解放建的大杂院,现在买不贵,就是凑齐一个院子比较难,现在买个百来平米的,就五万多块钱。
环境自然不能跟外边比,但是现在通了暖气,比原先还是方便了很多。
外头一雨,胡同面到处就是水洼。
地垫着红砖,经过的人就踩着红砖这样走,不过更多的是那些不讲究的,穿着拖鞋直接淌,那很多人没有办法,还蜗居在小院子头,穷的时候有穷过法,富的时候有富的路。
就许燕这家的收入,放在京市不算少了。
保姆面这收入算是头一份的了,除了三份工的工钱,周日帮陈美华搞培训,就是培训新来的保姆,在陈美华的中介公司还有一份分红。
再说三个人都在挣钱的家庭,即便是放在普通收入面,三份加起来很多了。
许燕跟陈美华说:“我原本想着攒点钱买个小院,哪怕就两边房子的那种,我们住一边,孩子们住一边,大家互相不干扰不是挺好?”
“是挺好啊,咱有空就留意着,要是缺钱,我给凑点。”
“自己不买房?”
“我这一个人挣钱不够啊,再说我不着急,杰子娶老婆重要呢。”
“我寻思着买个小院算了,甭管差不差,先住着,我还想着再过几年,把老太太接过来,可人家说跟着我们住就结不了婚了。”
一听说买胡同面的房子,那姑娘就是不愿意了,说胡同面环境太差,杰子说买小一点,又说不够住,现在有七八十年代的老公房,转正了以在外边卖,比新开盘的房子还是便宜一点。
许燕从农村来的,内还是有些自卑的。
哪怕陈美华跟说,现在家一起挣钱,不比城人差,觉得自己比人矮一头,哪怕现在挣得不少,可还是怕人家看不自己子。
嗐,听说媳『妇』还是京市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