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真正的戚家军死于自己人的诱杀围歼! (第2/2页)
这两部兵书的可操作性极强。
以致在清初的几十年里,一度成为了禁书。
然而,朝廷官员并没有就此放过戚继光。
1585年,御史张希皋再度弹劾戚继光。
戚继光被罢官回乡,三年后病死。
戚继光走了,戚家军却还在蓟镇驻防。
然而,这支百战百胜的强军却成了弃儿,所有人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他们想方设法的拖欠军饷,逼着这些士兵自动离开军队。
但打了十几年仗的老兵,除了打仗,已经不会别的技能了。
所以戚家军虽有一些人难以忍受新任总兵王保的凌虐而离开,还是有大部分老兵留在了蓟镇。
戚继光去世八年后,倭寇丰臣秀吉侵略朝鲜。
万成皇帝派兵前往支援,仅剩下三千多人的戚家军也在征调之列。
戚家军参与了抗倭阶段的第一次战役,被朝鲜人在史书中评为“功为最”。
平壤就是戚家军攻下来的,却被辽东军无耻地抢去了功劳。
然而,回到蓟镇后,不但答应给予他们的赏赐被总兵贪没,连应得的饷银也拖欠了好几个月。
强军自有强军的骄傲。
他们选出一些将领为代表,向王保讨要赏银。
王保表面上客客气气地接见了戚家军的将领,一口允诺,让他们第二日在演武场列队,他会把所有拖欠的饷银全部发给他们。
这些农民矿工出身的将领都是死心眼,他们没听出王保话里的杀机。
第二日一大早,三千多手无寸铁的戚家军在演武场列队,等着王保发放饱饷银。
然而,他们等来的不是饷银,而是一万多各镇明军雪亮的屠刀。
那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日子。
戚家军再能打,手无寸铁,也挡不住这些精挑细选,甲具齐全的各镇精兵。
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令南倭北虏闻之胆寒的三千多戚家军,被杀得干干净净,一个不剩。
戚家军的鲜血染红了蓟镇的演武场。
这就是在明史上一笔带过的所谓蓟镇兵变。
其实,压根没有什么兵变。
如果戚家军真的搞兵变,不说能够推翻整个大明,纵横数省的能力还是有的,又岂会被王保这个废物总兵在一天之内斩尽杀绝。
其实,屠杀戚家军,绝对不是王保的临时起意,也绝对不是王保一个人敢做出来的。
蓟镇兵变事件发生后,朝堂上的所有御史言官都站到了王保一边,他们给戚家军列出了“大逆有十,可诛有十三”,玩了命的泼脏水。
王保和另外几个参与屠灭戚家军的总兵,全以平定兵变之功,升了官,发了财!
自成军之后,三十五年来未尝一败的天下强军,没有倒在倭人的长刀下,没有倒在北虏的铁蹄下,却被他们浴血保卫的大明朝廷,用这样一种最可耻的手段虐杀了。
不管朝中的文武大臣编造太多的理由,他们也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儿见不得光,不能正面宣传。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他们把关于蓟镇兵变的所有奏章文字全部销毁,试图让这支戚家军被人彻底遗忘。
然而,总有一些人不忍这些百战健儿在被人诱杀后又被人遗忘,他们用笔记的方式记下了这次可耻的诱杀。
其中朝鲜使者在《明实录》中记载最为详细。